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世界博物館新浪潮 / 藝術、商業、設計交融的生活美學


博物館(Museum)的起源可追溯於建於西元前300年的「繆斯廟」(Mouseion),其為放置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戰伴隨而來的藝術珍品,也為博物館注入了高貴奢華的基因。隨後在歐洲長久的政經發展,產生了更多的貴族世家,而博物館進化成他們的「珍品收藏室」,展示其收藏的動植物標本、風俗人文資料、機械與美術品,而其中又以義大利梅第奇家族(Medici)最為著名,其家族的收藏室更為今日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(Galleria degli Uffizi)的前身。

從貴族到大眾,「質」的轉變
而隨著政治的轉變,從威權到民主,歐洲的博物館也逐漸褪去高貴的外衣,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的公共財,不再為上流社會、菁英份子階層服務。而飄洋過海到美國的博物館,更發展為社會的機構,並且將博物館的類型作更多樣的推演,與美術、歷史類相差許多的科學類博物館也在此刻誕生,博物館逐漸進入百花齊放的狀態,但是博物館依舊被大眾認為具備典藏、研究、展示與教育的社教機構。

自1997年以來,全球掀起一股文化創意產業的熱潮,甚至不少國家更把博物館列為文化產業政策的一環,著實讓博物館成為國家新文化策略的重點,博物館所蘊藏的「文化」更是門絕佳生意,開始成為世界各國政府與民間企業熱烈討論的新金礦。除此之外,大眾文化與精緻文化界線的日趨漸融,博物館觀眾除了從「貴族」轉換成「大眾」之外,連展覽的「物件」也開始產生「質」的轉變,從以往古老傳奇的工藝、充滿歷史人文的繪畫等,持續引入當下的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作品、或是經典摩托車廠的機車產品,一時之間博物館似乎成了現代用品賣場,呈現更複雜的場域精神,也是極為值得玩味的發展。

更多元面貌的「博物館美學」
在當今跨文化的混生世代裡,藝術與商業、設計三者早已產生了許多耳熟能詳的進展現象,而博物館也揮別以往單一面向的研究教育機構,進化成「文化經濟複合體」,以融合多種風格,如「精緻」、「常民」、「奢華」、「前衛」、「消費」等,瀰漫出一股前所未有的「博物館美學」,以更多元的文化面貌,提供餐飲、商品與活動等多種創新概念服務,將改變社會大眾文化休閒形態,更將激盪與多新類型的生活美學模式。




博物館旅行5大新方向

地標博物館朝聖之旅
博物館建築已成為國家地域性的地標,在法蘭克蓋瑞、安藤忠雄、貝聿銘、SANAA、Herzog & de Meuron、札拉哈蒂等知名建築師與團隊的競爭設計之下,博物館建築逐漸取代館內典藏的物件的目光焦點,讓建築體本身便為博物館巨大的典藏品,也開創了「地標博物館」族群,讓我們可以依著觀光地圖,尋找「必殺一景」的博物館。

全球連鎖加盟分店化
胎死腹中的台中古根漢計畫,曾經讓台灣藝文圈爭論不休與無限想像,從這個計畫,便可窺知博物館也順應全球化,也開始了全球連鎖加盟、地方分館化的新營運模式,而古根漢博物館是開創這種商業模式先鋒,目前已經在紐約、拉斯維加斯、威尼斯、畢爾包、柏林開設分館。而前些時日,羅浮宮也推出「阿布達比羅浮宮」分館計畫,預見分館風潮逐漸加溫。

永無止盡之超級特展
由多方勢力炒作舉辦的「超級特展」,似乎有越演越烈的趨勢。當下博物館展覽已不再是單純的異國跨館「物件」展覽,更是揉合了媒體宣傳、專家導覽、跨國交流、商業贊助等多面向策劃,讓「展覽」本身充滿了話題性、商業性與大量票房流動,這類的「超級特展」彷彿是新式樣博物館嘉年華會。

教育娛樂化的實驗場
國立故宮博物院跨界拍攝電影「經過」,法國羅浮宮協助「達文西密碼」的拍攝,博物館似乎拋棄展覽、物件與出版物,以多媒體為介面,企圖與社會大眾產生更多的互動,擺脫嚴肅學術研究、刻板單調教育的傳統媒介,以更具娛樂性、聲光效果的影像,作為博物館美學精神傳遞的可能。

文化Shopping新場域
上博物館血拼?不要懷疑,這是最佳體驗博物館美學的途徑。當下博物館早已深知文化消費的無窮市場,紛紛頂著博物館光環,邀請知名創意、設計大師,以博物館建築、商標、典藏品為出發,設計出一件件別出新意的文化商品,又或是以博物館品味為導向,精挑嚴選全球設計良品,促使這些商品向社會大眾散發提升生活美學的氣息。


原文刊登於〈世界博物館新浪潮〉,《La Vie 漂亮》,第36期,2007。

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

Museum is Good Business 為博物館栽培搖錢樹 - 台灣博物館文化商品發展與未來


近年來「文化創意產業」在國際間形成一股經濟潮流,成為當代全球經濟新顯學,而博物館被列為文化創意產業之一環,被社會大眾寄予厚望,一方面希冀其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應,另一方面,則期待能扮演傳達地域文化形象之重責大任。然因文化產業常須以文化商品作為承載體,博物館其特殊文化商品就成為國家或地方形象傳達的重要關鍵。
博物館文化商品琳瑯滿目,一般而言,可據其來源區分為:「典藏複製品」、「出版品」、「衍生紀念品」和「精選商品」四類。第一類「典藏複製品」乃為博物館的精神商品,為承載博物館特殊意義及形象的主要商品,如國立故宮博物院便有陶瓷品、青銅器與複製畫。理想的複製商品必須包含四項內容:一是告知其產品的歷史背景;二是要對其產品規格、尺寸及原件與複製品的差異、或是館藏編號作出說明;三是指出博物館與藏品之間的緣由;四是說明如何照顧和維護產品本身。
第二類的「出版品」則大都旨在宣傳博物館之展示理念、研究成果的展現,具有強烈的教育意涵及目的,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出版之「博物館學季刊」。但當下的出版品已不再是單純的平面書籍印刷,為因應數位時代的來臨,已發展出多媒體的互動性光碟,還有博物館展覽活動的解說導覽手冊及展覽主題專書等。
第三類的「衍生紀念品」則為博物館最大宗者,其多為博物館典藏或展示品所衍生而成,此種文化商品往往可具獨特創意性,足以擺脫典藏複製品的單調刻板印象,成為因應生活美學、流行風潮而設計的時髦博物館紀念品,最受消費者的青睞。其原因無它,一方面是具生活實用性,如文具、飾品、衣服、配件等,再者因商品單價較低,能為一般人所接受,不像典藏複製品般的價格高昂。而衍生紀念品當中又可分為兩類,有因應博物館典藏品所衍生出的文化商品,或者是與藝術家合作,以博物館形象、建築物、博物館視覺系統(CIS)開發出的商品;此類商品通常為博物館重要的形象商品之一;另外一種是在特展期間特別量身開發的文化創意商品,但其較具有銷售的時效性。
由於近年來博物館發展日趨多元,且「新博物館學」影響了博物館原有的設館思維,因此某些博物館在其文化商品設定上,有著不同的創見。館方除卻上述三種文化商品之外,亦引進與該博物館主體並沒有直接關聯性的文化商品。但在此情況下,館方仍會秉持博物館設館的精神,慎選相關衍生概念之商品,此為第四種文化商品-「精選商品」。此類商品之引進可能有許多原因:首先是博物館本身便以某種產業推廣保存立意設館,如鶯歌陶瓷博物館;或是博物館與社區關係的互動,希望回饋給社區或特定族群,所引進商品以手工藝品居多,如當下正極力推動的地方文化館便是。除此之外,因為博物館的種種問題與限制,館方在開發自身商品上有著不少的阻力,才會藉由市面上已有的優質文化商品,納入館方賣店銷售商品的行列。
但是台灣博物館大多是公營單位,不論主管機關是中央還是地方,皆定位為非營利的社教機構,因此相關的人員編制、組織章程、營運法規等規劃設定,對於博物館賣店經營與文化商品開發等層面,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。首先人員編制上很難引進專業的產品設計開發人材,造成商品大多需委外設計開發,導致商品彼此間的品質落差;另外,礙於非營利機構的限制,在賣店的開設經營,也需要委外經營,如同商品開發一樣,有著不可預期的評價與反應。而私人博物館雖在商品開發上較具有彈性,但是相對地在資源不充足,以及參觀(購買)人數上的弱勢,也造成商品開發的不易。
時至今日,全球博物館已進入全新運籌的時代,從一個傳統的精英文化場域演變為全民教育的休閒文化場域,意謂博物館的參觀族群也正在位移當中。另在當下社會文化消費與生活時尚個人化的影響之下,博物館其特有的文化商品,也逐漸被市場所重視,這也顯示出博物館經營行銷更為重要。而台灣博物館正面臨法人化的可能性之際,在將來獨立營運、自籌經費的雙重壓力之下,畢竟這些文化商品的實質營收及無形宣傳,都將為博物館營運帶來不可忽視的效益。

本篇文章發表於<設計雜誌>,第122期,2005。